当前位置:首 页 >文章正文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民法典第143条)
作者:本网综合 发布:2023-01-31 浏览量:386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除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已经完成外,还以意思表示的内容及形式的合法为要件。也即,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以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为前提的,但业已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不一定都能生效;生效与否还要看是否具备法定的生效要件。根据《民法典》第143条的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资格。如果行为人要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要产生行为人期望的法律效果,行为人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里的“相应”,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要与其民事行为能力“相匹配”:对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来说,其可以从事法律允许的任何民事法律行为;对于限制民事法律行为能力人来说,只能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实施其他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自由、自愿地表达出来的外在意思与其内心意思一致,不是虚假的。通常情况下达到这一点有两个要求:一是意思表示自由,不是在受他人欺诈、胁迫之下作出的违背其内心意愿的行为;二是意思表示无误,应当是其内心真实意愿的反映,并非因重大误解等原因而表错意。但也可能出现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不一致的情形,此即意思表示有瑕疵。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为,如属于法律规定的应被宣告无效或者撤销的情况,则不应产生法律效力。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外的强制性规定不会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强制性规范是与任意性规范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强制性规范就是规定行为人应当如何、不得如何的规范。例如, 毒品买卖是被法律严令禁止的,违背这类不得如何的禁止性规定,买卖行为自然无效。公序良俗就是指我们社会生活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违反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或者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行为都属于违反公序良俗。例如,将夫妻财产赠与婚外第三者的行为就违背了公序良俗,赠与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143条是从正面规定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概括性规定,属于概念性规范。第144条至第154条是从反面规定违反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具体规定,属于裁判性规范。在适用顺序上,应当优先适用违反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具体规定(第144条至第154条),只有在待决案件均不能适用第144条至第154条具体规定的情形时,才可以适用第143条关于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概括性规定。例如,第153条专门对哪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无效,哪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有效作出了规定。审判实践中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需要认定无效的,其法律依据应当直接引用第153条的规定,而不应当抛开第153条的规定,去引用第143条有效要件的规定。换言之,民事法律行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无效的,只能引用第153条作为裁判依据,而不能引用第143条作为裁判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生效时间的规定(民法典第139条)
· 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请求权的规定(民法典第120条)